【新三才首發】四十多年前的北台灣,要想找個像樣的演藝廳,台北市的中山堂就是首選。那時剛執教鞭不過兩三年吧,欣逢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到台灣巡迴演出。利用周末夜晚,巴巴的搭上火車北上聆聽。
二十多名罕見的金髮碧眼兒童,整齊的列隊站在舞台上,紅撲撲的臉蛋,白嫩嫩的膚色,晶瑩澄澈的雙眸,一式的海軍領白色團服,一派天真無邪的笑容,頓時攫住所有人的目光。整場自始至終沒有任何的樂器伴奏,所有的曲目全用清唱。當一串串的古典音符,從一張張的小嘴流瀉而出,每個人的心底深處都被撩撥觸動,不由自主的打開那飽受創傷的心扉,推開那扇委屈緊閉的心門,毫不設防的接受這天籟似的樂音洗禮。
路邊一朵紅玫瑰,荒野中的玫瑰。生得鮮嫩生得美,少年見了奔若飛,
心中好不欣慰。玫瑰,玫瑰,紅玫瑰,荒野中的玫瑰。
這首「野玫瑰」民謠經由這些稚嫩的嗓音傳送,聽來份外純淨與真誠,讓人感受到一種無邪的心靈震撼……。史特勞斯家族圓舞曲、舒伯特的「聖母頌」以及風行一時的電影「真善美」的插曲「小白花」、「DoReMi」和帶點感傷與懷舊的「菩提樹」,唱來真是蕩氣迴腸,曲曲都是餘音繞樑,首首讓你永誌不忘。
這場音樂盛宴雖然過去了將近五十年,可在我的記憶中永難磨滅,這群小朋友以純淨無瑕的天賴美聲,以及受過良好訓練的歌唱技巧,成功的征服世界各地的樂迷,也成功的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不絕於耳的美妙樂音。
這個擁有「奧地利國寶」稱譽的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是歷史最悠久的兒童合唱團體,成立至今已超過五百年。它的前身是1498年由皇帝麥西米倫一世成立的「宮廷兒童合唱團」,專為聖樂及宗教儀式所用。1924年帝國解體後,在最後一任宮廷牧師許尼特的努力之下,才成功的轉型為民間的教育機構,延續了這個合唱團悠久的歷史傳統。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包含一個專門教育歌手的的學校,以及四個各二十五人的兒童合唱團。學校不僅提供音樂方面的訓練,同時給予這些孩子人格發展所需的各方面教育,讓他們能有全面的成長,但是童聲變嗓後均要自動離開。如今延續五個世紀下來,許多大作曲家在童年均曾參加過這個有名的合唱團,包括:葛洛克、海頓兄弟、莫札特、舒伯特及布魯克納等名家;出名的指揮家也有多位,如李希特、莫特、克勞斯等。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除了暑假之外,每週在帝國禮拜堂擔任唱詩班的服務工作,這也是該團在五百年前創立的原始目的。在開創革新方面,除了曲目以及表演方式的多方面嘗試(包含兒童歌劇的製作並有世界巡迴演出、參與電影原聲帶的錄製,近年甚至跨足演唱日本小叮噹動畫「哆啦A夢」電影音樂)之外,配合時代潮流開始招收女團員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經過了這麼多年之後,當年頭一回聆聽天音的那位初出茅廬的少女,如今已成雞皮鶴髮的老太婆,而那些演唱的天真孩童,當然也同樣的躲不過時間之神的惡作劇,我猜大半也都兒孫繞膝啦!有時想想,老天的安排挺有意思的!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 野玫塊 (1957)
(责任编辑:文明明)
(新三才首發,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