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史海鈎沉名胜古迹

中国铭记圆明园(图)

Super User

2015年2月6日

AA

Super User

2015年2月6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5年2月6日

Super User

2015年2月6日

Super User

1873年由德国摄影师恩斯特•额尔莫拍摄的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圆明园照片

【新三才首发编译】北京——1860年10月初,对中国清政府发动战争的英法联军的指挥官们在圆明园门外进行了一次紧急会议——讨论如何掠夺这座位于北京西郊的万园之园。

清朝咸丰皇帝已经以“秋季狩猎”名义出逃热河,胜利就在眼前。这次会议双方关注的是战利品:每一方都唯恐对方从这万园之园中抢到更多的宝贝。

圆明园是五位清朝皇帝的主要住所,包括数百个宫殿,庙宇,图书馆,剧院,亭台楼阁,小教堂,凉亭和画廊,充满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古董和个人藏品。为了保证对于这批皇家珍宝的公平分赃,英法指挥官同意任命“战利品专员”来分配劫掠的财物。对于不能装车运走的物品,则不分青红皂白的予以毁坏。

10月18日,英国军队在额尔金带领下对圆明园纵火焚烧,作为中方在圆明园中囚禁英法使节并导致死亡的报复。这位额尔金伯爵的父亲就是臭名昭著的抢走希腊帕德农神庙大理石的老额尔金。

圆明园非常大——大约是紫禁城的五倍或者梵蒂冈城的八倍——英军出动了4500人的步兵师,包括四个兵团和第15旁遮普部到处纵火。镀金的横梁、精美的房顶在大火中坍塌,大火灰烬填满了圆明园的湖泊,余烬象雪花一样飘落在北京城,浓浓的烟雾遮天蔽日。听到这一消息,年仅30岁的咸丰皇帝在病中大口吐血,不到一年就一命呜呼。

“这是对最古老和珍贵的文物的破坏,”英军的随军牧师罗伯特·麦吉,也是这一破坏行动的参与者和辩护者事后回忆说,“这已经发生,我也无法从中撇清自己。”

一个半世纪后,圆明园对于继承了它的废墟的,并且不能忘记它那消失的辉煌和屈辱的历史的中国人来说,提出了类似的难题。

“圆明园是中国人心中的痛,”北大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的阙维民教授说,“同时对于整个世界提出了警告——对于类似的人类遗产的破坏不应该再次发生。”

虽然中国不能忘记圆明园的耻辱,但对于如何最好的保存这些记忆和遗迹仍一直没有定论。关于是否重建圆明园的争论从官方到民间一直没有停止,这被某些中国分析家称为“圆明园情结”,这一点在纪念“火烧圆明园”150周年活动上也可以看出来。

在民间层面上可以看到一个称为“圆明园传奇”的表演曾在夏季的周末在园内免费上演。该表演由北京“龙在天”皮影剧团提供,并被认为是对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表演中穿插皮影和打扮的小矮人,表现入侵的军队被当地村民用功夫和刺刀不断斩杀的场面。穿戴黄色羊毛卷发的小矮人扮演的外国侵略者被描绘成贪婪、愚蠢的野蛮人,甚至于不会说他们自己的语言。勇敢的中国村民则大声叫喊着,“杀洋鬼子,杀洋鬼子!”

在纪念活动的另一端则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场景。一个称为“圆明园废墟上的梦幻”的展览在北京和上海举行,它展示了1873年由德国摄影师恩斯特·额尔莫拍摄的圆明园的72张相片。这些相片是一位在台湾出生的记者和收藏家秦丰(音)追踪并购买到的玻璃底片印制而成。

这些画面被认为是最早的圆明园写真,其中精心描绘的“西式宫殿”由耶稣会传教士郎世宁和米歇尔·贝努瓦(蒋优任)设计。

这些宏伟的建筑能够在大火中近似完好的幸存下来,是因为它们的建筑材料是大理石和石头,而不是用于大多数其它圆明园建筑结构的木材和砖。这些建筑坐落在圆明园的角落里,主要是作为乾隆皇帝钟爱的喷泉的背景建筑而存在。恩斯特的这些相片对于学者而言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因为他所拍着到的建筑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这些底片回归中国也为很多人知晓。这些相片的中英文对照目录可以很方便的找到。

圆明园中其余一些展览大多是为了追回散失在外的珍品——无论是流落民间还是在海外。这些展览在10月18日的周年纪念日上得到了强烈的回应——官方重申了对于追回遗失文物的诉求。为了给此次活动加油助威,在园内还放置了供游客签名的请愿书,第一个签名的是香港影星成龙。据报导,他是这个活动的代言人。

一个“文物修复展”让游客们可以观赏考古学家们如何从地下发掘到的30000片瓷器碎片复原成文物原型。有几十件修复的文物展出,其中包括盖有康熙皇帝印章的黄色瓷碟。英军牧师麦吉曾写道,这些帝王使用的黄色瓷器存放在“墙上的雕花橱柜里,每个用柔软的纸张包裹,并单独放在一个小盒中,就其本身而言是如此的珍贵。”同时展出的还有一些修复的佛像。

“我确信大量的类似珍品被扔弃或者焚毁,”麦吉牧师说,“因为它们看起来一点不像是黄金制成的;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它们是金制品。”

公园深处的一个展览重点是圆明园在追查海外遗失文物上所做的努力,其中包括被掠夺的流失海外的文物电子目录。玻璃陈列箱里只放置着一些艺术历史书,因为这其中所载的藏品都散佚在海外,看了不觉令人心酸。圆明园估计海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大约有150万件来自圆明园的文物。而有些中国学者则质疑得出这一数字的方法。

展馆张贴的海报上印着圆明园遗失在海外的文物藏品——费城博物馆陈列的由黄金、珍珠和红宝石点缀的皇太子饰物; 法国军事博物馆中乾隆皇帝的盔甲; 枫丹白露宫中的玉石雕刻。

另外,有一整个房间用来专门放置放大的中国生肖兽首的照片,这些生肖售首曾经被用来装饰一个由伯努瓦设计的精心制作的水钟喷泉。

这些生肖兽首会每过两个小时轮流喷水一次,在正午时候则会一起喷水——在中国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而每个时辰则对应一种动物。近几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出现这些精美的生肖兽首的拍卖,这引起了中国人的义愤,也被视为一种国家耻辱。

另一个展览展出的是个人和组织归还的圆明园文物。这些文物多是石刻,因为太重,没办法远距离运输,只能跨镇搬运。

尽管有数十件归还的文物陈列展出——如有组织部和市民李绍膜(音)2006年11月提供的鼓着眼睛、张着嘴巴、拍打尾巴的两只石鱼——绝大部分的文物仍流落民间。这包括至今在北京大学保存的为著名的水钟喷泉供水的两个石头露台。

总而言之,恢复圆明园这样的巨大文物损失项目是中国永远无法和外界达成妥协的一项协议。麦吉也坦言,

“我喜欢停留在这些回忆中,但是我没办法让你看见,”他写到,“他必须是个诗人,画家,历史学家,艺术鉴赏家或者中国学者,我不知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表明其中一二,而我并不是合适的人选。但是每当我想到这些文物的制作技能和久远年代,回味它们的多姿多彩,只要我活着,我会用我心灵的眼睛看那些建筑,那些宫殿。”

(责任编辑:方爱德)

(文章来源:The New York Times)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