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南區的第160公立學校最近舉辦的一場集會。許多學生都來自貧窮的新移民家庭,他們中約有83%在家說中國方言。
紐約南布魯克林第160公立學校,即威廉·T·薩姆森學校(WilliamT.Sampson),坐落於一個包括了日落公園的區域內,約1400名學生分布在相連的兩棟樓裏就讀。80%左右的學生正在學習英語,或者直到最近才掌握了這門語言。其中一部分來自墨西哥、波蘭、俄羅斯和巴基斯坦,但絕大多數人來自中國:其中有83%在家說中國方言。該校所有學生當中有1/3——包括幾乎整個幼兒園——是在今年來到這個國家的。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1月23日報道稱,像紐約市的很多學校一樣,第160公立學校的絕大多數學生都不富裕,但該校麵臨的其他一些挑戰則較為特別:每年都有數百名不僅剛剛來到這所學校和這個國家,而且連跟自己的父母都不熟的學生入學。
該校家長協調人瑪麗·朱說,在美國,出生於中國新移民家庭的學生,大多在嬰兒時期曾被送回中國,跟親屬同住若幹年,這樣他們的父母就能出門賺錢了。趁著孩子不在身邊,父母們——其中很多人是借債來美國的——會拚命打工,常常因為工作變動奔走於美國各地。
報道稱,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會被父母接回美國。
“這種情況在我們這裏並不鮮見,”該校社工帕特裏克·蘇表示。他說他最近在學校裏問過一位母親:“六年裏你見過孩子幾次?”
“她回答,‘可能一起待過幾個月吧,’”蘇說。
報道稱,學校開辦了音樂、藝術等科目的培訓班,使得家長既可以陪伴孩子,又不會因為工作或者待在家裏時可能發生的一些事情而分心。蘇還為家長辦過培訓班,教他們如何管束孩子,如何跟孩子交談。
“這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地方,他們可以在這裏共度時光,”校長瑪格麗特·魯索說,“他們不了解彼此,我們想讓他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
第160公立學校家長協會會長陳雯明(音)說,她和丈夫在兒子還不到一歲的時候將他送回了中國,跟她的公婆一起生活。定居紐約市前,她在俄亥俄州、密西根等不同的地方工作過,還清了為來美國而欠下的債務。
陳雯明說,兒子從中國回來的時候,情況“很不好”。她說,在中國生活期間,他接觸了達到危險水平的鉛,結果至今飽受學習障礙的困擾。
“我第一次看見他時,他的雙眼是空洞的,”陳雯明說。她和丈夫還有一個女兒,目前在附近上幼兒園。有了兒子的前車之鑒,她拒絕把女兒送回中國。
報道稱,校長魯索及其員工正竭力搭建與學生的家庭之間的橋梁。今年8月,朱組織了一項活動:她和魯索以及另外幾名老師去了一趟中國,希望借此機會更好地理解學校的社區。魯索說,學校教職員工花時間去了解他們的祖國和文化的舉動,似乎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認同。中國行也讓參與其中的幾個人得以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孩子們的經曆。
“你不會說當地的語言,你必須依靠他人,得去想辦法,”教五年級的黛布拉·福克斯說,“你意識到他們一定很不容易。我一直知道這一點,我們一直都知道的,但你還是得親身體驗一下。走進一家商店,隻需要露出微笑。”
“這會讓你意識到,”她繼續說道,“這些小家夥有多麽不容易。”
(责任编辑:文恩)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