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4年10月4日 星期五

文学艺术油彩丹青

清宮西洋風:郎世寧的影子無處不在

張均威

2017年7月2日

AA

張均威

2017年7月2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7年7月2日

張均威

2017年7月2日

張均威

【新三才訊】最近,故宮在鼓浪嶼開設的分館——外國文物館,展出了包括十八世紀日本的文具盒、十九世紀法國的機械鳥音籠等在內的二百余件清宮舊藏,令觀眾大開眼界,這也讓人們對故宮所藏的更多西洋文物充滿期待。

事實上,宋元時期,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西方文化在古老的東方大陸上不斷繁衍。到了清朝,西洋文化對東方文化的影響更為明顯。康熙、雍正以及乾隆皇帝,不僅喜歡在宮廷裡使用西洋的先進器物,還在建造皇家園林時,融入西洋的建築風格。圓明園裡面有多個西洋建築群,比如人們熟知的大水法、諧奇趣、黃花陣等,雖然如今只剩斷壁頹垣,但依然可見當年的繁盛。而就連當時集傳統建築之大成的紫禁城裡,也有西洋建築的身影。

本期,不妨一起來體味清代北京城的西洋風情。

圓明園有多個西洋建築群

圓明園本是雍正皇帝即位前的賜園。他的父親康熙皇帝在西郊興建暢春園,並且每年夏天康熙帝都會到這裡避暑聽政,而追隨他的王公大臣們便以暢春園為中心,在周邊興建了諸多的附屬園林,圓明園正是其中之一。即位後雍正皇帝並沒有選擇在暢春園居住,而是開始著手營建圓明園。雍正皇帝苦心經營,加上乾隆皇帝的繼續營造,乾隆初年,圓明園盛極一時。

而乾隆皇帝在營造園林這件事情上相比乃父,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將圓明園進行大規模改擴建以外,還於乾隆十年(1745年)將圓明園東側原水磨村等地區劃進禦園的範圍,建立起一座完全由自己規劃設計的,準備將來用作自己退休後頤養天年的“長春園”。“長春”二字源自乾隆皇帝在當皇子的時候,雍正皇帝賜予他“長春居士”的名號。

長春園裡最有特色的建築,當屬位於北部的西洋樓。這組建築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開始建設,歷時十二年最終完成。其主要設計者包括天主教耶穌會教士,義大利人郎世寧、法國人王致誠和蔣友仁等。在修造之前他們先繪製出相關的圖樣供皇帝審閱,而在整個繪製的過程中,中國畫師沈源(曾參與《圓明園四十景圖》的繪製)、孫祜(曾參與“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的繪製)也參與進來,因此這些建成後的西洋建築除了具有本身的巴羅克和洛可哥風格外,還融入了很多中國元素。

當年從圓明園東北角的方壺勝境景區出來,東行便是長春園,迎面能看到兩組規模宏大的西洋樓建築群:諧奇趣和黃花陣。

諧奇趣主體建築共有三層,其中一二層為七開間,三層則為三開間,樓頂上則覆蓋有中國傳統的琉璃瓦。三層頂樓兩側各設置有一座涼臺,而二層兩側也各開有一座門,門外各連接有一段遊廊,遊廊盡頭則各有一座兩層的八角形樓閣,整體上諧奇趣這座西洋樓呈一個半圓弧狀的佈局。當年在這兩座遊廊當中,懸掛有自康熙年間至乾隆年間來華覲見皇帝的傳教士畫像。而在諧奇趣主樓中,則陳設有渾天儀、琺瑯蓮花燈等西洋物件。其內部裝飾如寶座、照壁等也都是由郎世寧所設計並督造的,雖然沒有留下任何資料,但據推測也應該是極具西洋特點的。諧奇趣還是清朝皇帝欣賞西洋樂曲的場所,遙想當年,18世紀的一些世界名曲,想必也曾在這“東方凡爾賽宮”的上空飄蕩。

諧奇趣主樓南面是一座較大的西洋式噴水池,當年在水池中心有一座翻尾石魚的石雕,這座石魚運用了西洋的水法技術,運轉起來能向上噴水達數米之高。而位於其周圍的銅羊、銅鹿、銅鵝及銅鴨等也會同時噴水,景象蔚為壯觀。這座翻尾石魚在圓明園被焚毀之後先是由貝勒載濤購得,放置於自己的私人園林朗潤園中。1930年,燕京大學的畢業生將此石魚買下送給母校留作紀念,這便是我們今日在未名湖上看到的那座著名的石魚,不過早已失去當年的噴水功能。

黃花陣則是我們俗稱的“迷宮”,這座迷宮完全是歐式風格,其占地面積達1.5萬平方米,也稱“萬花陣”。這是一座長方形、四面均設有出入口的迷宮,整個迷宮的最中央是一座漢白玉雕拼而成的西洋式涼亭一座。涼亭北面還有一座蓄水樓,在蓄水樓前昔日還有一對極具西洋風格的臥獅噴泉。當年每逢中秋佳節的夜晚,皇帝都會端坐在黃花陣正中的涼亭中觀看燈火晚會,屆時宮女們會頭頂黃綢紗燈,爭先恐後地跑向涼亭,最先到達並向皇帝請安的宮女,會得到相應的賞賜。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歷經劫難後諧奇趣和黃花陣主體建築因系石築,故尚保存完好。後來,慈禧太后還曾來此遊賞,但由於此後疏於管理再加上1900年八國聯軍的破壞,以及周邊八旗兵丁和土匪的洗劫,這兩處建築最終被毀壞殆盡。上世紀80年代,黃花陣依照相關資料予以修復,這也是西洋樓景區唯一被修復的景致。

海晏堂十二隻獸首 中午同時噴水

從黃花陣和諧奇趣向東不遠,便來到了養雀籠景區。這是一組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建築。其西面建築立面採用了中式牌樓的樣式,確切地說是一座略帶東南亞風格的牌樓,因為這裡面所飼養的“雀”,正是盛產於東南亞的孔雀。而東面的建築立面則採取了純西洋式風格。除孔雀之外這裡還有一些產於其他地域的珍禽,可以說是當年清廷名副其實的“大型珍禽展示館”。

養雀籠的東北側,是乾隆皇帝專門為香妃做禮拜而興建的方外觀。這位香妃歷史上是乾隆皇帝的容妃,她是維吾爾族人,信奉伊斯蘭教,所以她所做禮拜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一座清真寺。外表為中西結合的建築風格,而實際功用卻作為清真寺,方外觀恐怕是北京城皇家建築的一個孤例。

方外觀再向東,便來到了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海晏堂。在海晏堂的最西側,是馳名中外的十二生肖水法。這裡面有個非常有意思的“變更”,因為按照西洋園林的景觀設計習慣,但凡出現人物的雕像,往往都會採用裸體或半裸體的方式呈現,但在這清代皇家園林裡,如果出現當時“有傷風化”的場景,估計能把皇帝的鼻子氣歪了。因此聰明的設計師想到了利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十二生肖來替代人像的構想,並採用了獸首人身的方式進行雕塑設計。據記載,當年每到一個時辰,與之對應的神獸便會噴出水來,每過一個時辰依次替換,到了中午時分,十二隻獸首同時噴水,景象蔚為壯觀。

當年這座海晏堂還記錄了極具諷刺意味的一幕。當時的清朝總是以“天朝大國”自居,對於西洋的這些水法技術全都視之為使人“喪志”的玩物,以至於當設計者法國傳教士蔣友仁去世後,竟然沒有人會操作這套系統,最終清廷為了欣賞到這噴水景觀,只能命令小太監擔水來代替機械運水。

海晏堂再向東便是西洋樓景區內最為著名的大水法和遠瀛觀。其中大水法也是一組噴水的水法建築群組,其最南端是為皇帝觀看水法所設置的“觀水法”,此處建築由西洋風格的石屏風和寶座組成,由此向北是大水法的水池,最中央是一隻銅鹿的造型,周邊則是十隻獵狗,水法全開時獵狗紛紛向中央的鹿噴出水花,以表示“群雄逐鹿”之意。據記載當年所有機關全都打開時,其水聲“有如山洪暴發”,兩個人站在一起說話都要喊著才能聽到,足見其壯觀程度。

向北穿過大水法西洋風格的拱門,再由兩側臺階拾級而上,便來到了遠瀛觀。這座建築是乾隆皇帝為寵妃容妃(即傳說中的香妃)所興建的寢宮,其內部設施包括西洋人物畫,以及一些風景的“通景畫”,通景畫和今天我們所常見的“3D”立體畫有異曲同工之妙,站在畫前仿佛置身於畫中的景色裡,使人產生以假亂真的感覺。除此之外當年這裡還陳列有法國國王所贈的土耳其掛毯,以及英國國王送給乾隆皇帝的一架天體運行儀。

大水法以東,昔日還有線法山、線法畫等建築,但隨著1860年英法聯軍的搶劫和焚燒,圓明園最終化為了一片灰燼。儘管西洋樓景區主體建築大多為石構,但後人的任意破壞與隨意拆卸,也給它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所幸的是,如今的西洋樓遺址群,採取了非常好的保護措施,而正是這些建築殘跡,警示我們不要忘記曾經的那段歷史。

郎世寧無處不在的影子

說到皇宮裡的西洋風格建築和裝飾,那就不能不提郎世寧。這位出生於“藝術之都”米蘭的義大利傳教士,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來到中國,並很快因為其突出的畫技而被選入清廷的如意館。這位郎大人不僅是繪畫技術了得,當年他的“朋友圈”也是極為顯赫。位極人臣的怡親王允祥以及果親王允禮,當年都是郎世甯的好朋友,並且都請郎世寧作過畫。其中允禮還有一幅肖像畫流傳至今。再如大將軍年羹堯的哥哥年希堯,不但和郎世寧私人關係很好,甚至還將他們探討繪畫技巧的內容進行了編輯和整合,寫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本系統介紹西方透視法的著作:《視學》,可謂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成功案例。

郎世寧在中國最為耳熟能詳,其作品不少,乾隆皇帝的肖像畫如《乾隆大閱圖》以及一些著名的畫作如《百駿圖》等被人們所熟知。這種“老熟人”一般的感覺,似乎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清廷中所有和西洋風格有關的建築或畫作,皆出於郎大人之手。

但實際上其餘一些傳教士如蔣友仁、王致誠、艾啟蒙等人,都是供職在如意館的著名西洋畫師。他們為清代的宮廷生活注入了幾分在當時來看非常“新奇”的西洋元素。如雍正皇帝有一個愛好便是頭戴西洋假髮,然後命畫師畫出其肖像,至今仍有這種風格的畫像傳世。再如我們所熟悉的頤和園長廊,在乾隆時期上面所有的彩繪都要乾隆皇帝親自審批才能正式繪製。根據史料記載,當年這些彩畫中就有相當一部分由西洋畫師所繪製。因此當年如果徜徉在這長廊中,就如同在置身於一座兼收中西方繪畫作品的美術館。只可惜當年的長廊亦毀于英法聯軍的熊熊大火中。

不過這些皇家園林中的一些石刻作品還是僥倖逃過了大火而保留了下來,如在頤和園後山東部的花承閣遺址中,有一塊精美的太湖石,據說這塊石頭來自於宋朝的皇宮陳設。在這塊石頭下面的基座上,則雕刻著明顯具有西洋風格的神獸,想必當年這些西洋畫師們一定是參與了其設計過程,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前往探尋。

採購電器設計“水晶宮”

頤和園的石舫最早是甕山上圓靜寺的放生台。乾隆皇帝改造甕山為萬壽山,並開鑿昆明湖,興建清漪園(頤和園前身)時,將這座放生台改建為一座石舫。當時這座舫的底座是石頭的,而上面則是木制的樓閣。當時的皇家園林裡興建有很多座這種石舫,如圓明園別有洞天景區石舫、香山“綠雲舫”以及承德避暑山莊的“雲帆月舫”等。甚至權臣和珅也模仿這種做法,在自己的淑春園中興建了這樣一座石舫,但最終這座建築卻要了他的命,成為了他的罪狀之一——私自模仿禦園中的建築。如今這座石舫的基座靜靜地停泊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向人們訴說著一段往事。

清漪園石舫的木制船艙毀於1860年的大火,1893年在修建頤和園的過程中對這座石舫進行了重建。按照慈禧太后的旨意,新建成的石舫要總體模仿“翔鳳火輪”的樣式,即主體建築改建成為一座兩層的木結構西洋艙樓,並在樓體內外裝修方面採用了一些西洋式技術,如在券窗上鑲嵌五色玻璃,一層採用花磚鋪地,牆柱油飾成大理石紋樣等,甚至在船體的兩側,還各添加了一個“機輪”,使得新修建的石舫在當時顯得非常“前衛”。

這座嶄新的中西結合的建築被命名為“清晏舫”,這個名稱的出處和圓明園海晏堂一致,均寓意“海清河晏,天下太平”之意。然而實際上當時的清政府,已處於大廈將傾之勢。

清代,不僅皇家園林裡有眾多西洋建築,集中了古代瑰麗建築精華的紫禁城也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在故宮的東六宮區域,或是沿著故宮新開放的大西路走一走,會驚喜地發現在皇宮裡竟然“混”進了兩座西洋式風格的建築。其中東六宮的是在延禧宮院內的一座“水晶宮”,而大西路南端的則是寶蘊樓。

延禧宮是一座有故事的宮院。這裡自建成之日起便是妃嬪所居住的場所,最初名“長壽宮”,嘉靖年間此處更名為延祺宮。清代康熙年間重修後更名為延禧宮,乾隆皇帝還為此處題寫了一個匾額“慎贊徽音”,意思就是如果後妃們勤勤懇懇輔佐皇帝,便能贏得好的聲名。

延禧宮在道光和咸豐年間相繼遭遇了兩場大火,同治年間曾提議將該宮院修復,但並沒有付諸實施,因此這裡一直處於閒置狀態。

到了宣統元年(1909年),這裡開始興建一座三層的西洋式“水殿”。這座水殿的設計非常前衛,如殿內的地面計畫安裝玻璃,而在玻璃層面下則注入玉泉山水來養魚,人走在殿內,仿佛行走於水池中一般,而在主題建築的週邊,則設計有雙層玻璃,在兩層玻璃之間也注入水來養魚,坐在這座殿宇中,腳底下以及四周都有各種魚類在環繞,這就是皇室為日常娛樂而興建的一座皇家“水族館”。當時的隆裕太后也為這座新建築起了個非常好聽的名字:靈沼軒。

除了主體建築的規劃外,清廷還專門為這項工程購置了電暖爐、電風扇和電燈。這三樣東西在當時來講是絕對的奢侈品。其中有不少都是清廷直接從位於天津的西門子洋行專門定制的。然而最終這座被俗稱為“水晶宮”的宮殿因為清朝的滅亡而成為一座“爛尾樓”。

寶蘊樓則是在民國年間為了保存從承德和瀋陽運來的文物而修建,其舊址為清代的咸安宮,這裡曾經是清代官學所在地,當年是為清政府培養天才少年的場所。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