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史海鈎沉故國回首

1860年代,香港老照片 (組圖)

汪水

2015年5月25日

AA

汪水

2015年5月25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5年5月25日

汪水

2015年5月25日

汪水

【新三才編譯首發】英國籍的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 1837-1921)在1866年赴香港工作,並開始中國的5年之旅。以下逾40張的香港風土人情照片,絕大多數都是他的作品︰


 香港島北岸。由東角山(利園山)向西拍攝,近處為銅鑼灣,左方山上有建物的是摩利臣山(Morrison Hill)上的馬禮遜學堂。最遠可見灣仔及中環市區。攝於1873年。


 中環,海旁(the Praya Central)。圖左背景爲太平山(扯旗山)。圖最左下的兩棟建物為滙豐銀行(HSBC)總部。


 中環,海旁(the Praya Central,今德輔道中: Des Voeux Road Central)。圖最右為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所在的渣甸大樓(Jardine House),隔著一條必打街與寶順洋行(Dent & Co. 顛地洋行)為鄰,二者主要營業項目為鴉片。攝於1860年代。


 中環,滙豐銀行總部(第一代)所在的獲多利大廈(Wardley House),原屬沙宣洋行(Sassoon Sons & Co)所有。


 圖左爲香港大會堂(City Hall),與滙豐銀行總部(右)為鄰。右圖之彩照為今人加工。


 香港大會堂,始建於1869年,原為官方儀式和慶典舉行的重要場地。


 繁忙的維多利亞港,港內停泊了大量遠洋貨船。   


 香港鳥瞰。圖中可見三處教堂的尖塔︰圖左下為位於士丹頓街(Staunton Street)的佑寧堂(Union Church);圖中左處兩塔樓並立為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Roman Catholic Cathedral);圖右上背景為山麓的是聖約翰座堂。


 銅鑼灣。遠方可見東角糖廠及奇力島。


  等候載客的轎伕。


  香港的船民。


  香港的船民。


  中環,必打街(Pedder Street, 畢打街)。圖左爲寶順洋行(顛地洋行),其旁香港大酒店(HongKong Hotel)。圖中的大鐘樓,建於1862年,具有報時及報火警的作用。圖右遠處為郵政總局(GPO)。圖右近處渣甸大樓(Jardine House)為怡和洋行的總部。


  中環,必打碼頭。圖中的大鐘樓,位於必打街與皇后大道中的交界。為德忌利士洋行(Douglas Lapraik & Co)所捐建。另,德忌利士堡(Douglas Castle)即為該洋行老闆Douglas Lapraik的寓所。


  由摩理臣山(Morrison Hill)俯瞰皇后大道(Queen's Road)。圖中右側凸起之建物為必打街的大鐘樓,其旁(圖下)為香港大酒店,其左凸出天際線為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香港大酒店(HongKong Hotel),始建於1866年,位於皇后大道與必打街的交界,為香港開埠後第一座豪華酒店。


 德忌利士堡(Douglas Castle),為德忌利士洋行的辦公室及老闆德忌利士(Douglas Lapraik)的寓所,始建於1861年。


  匯豐銀行首任總裁祈沙(Victor Kresser)在香港住家的客廳。攝於1865年左右。


  匯豐銀行首任總裁祈沙在香港住家的客廳。攝於1865年左右。


  香港會所(Hongkong Club)位於皇后大道中與德忌笠街(德己立街D'Aguilar Street)的街口,會員多為政商名流,於1846年開始營運。


  皇后大道。


 皇后大道中。


  由擺花街(Scandle Point)看香港島(半山)。半山為洋人住宅區。照片中可見花園道(Garden Road)、阿彬彌街(the Albany, 今雅賓利道)、植物公園(兵頭花園,今香港動植物公園)與督憲府(Government House, 圖正中央處)、聖約翰座堂(圖下右二)、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French Mission Building, 圖下右一)。


  聖約翰座堂(St. John Church)始建於1849年。


  上環,文咸東街(Bonham Strand),張燈結彩,歡迎愛丁堡公爵艾爾弗雷德王子(Prince Alfred)抵港。攝於1869年11月。


  中環,擺花街(Lyndhurst Terrace)的波斯燈飾,歡迎愛丁堡公爵艾爾弗雷德王子抵港。按,擺花街原名「倫核士街」,附近多西洋妓寨,洋鴇母要求尋芳客需帶鮮花一束,作爲見面禮。於是花檔遍設,花名遠播,令致中文街名改爲「擺花街」。


  上環,大馬路(皇后大道中)的杏花樓,於1846年開業,是香港最早的茶樓。


  茶樓的走廊。(杏花樓?)


  茶樓的走廊。


  皇后大道東。


  皇后大道東,近灣仔市場處。


  販售工藝品的店家,華隆和培記(Wah Loong and Cumwo)。   


 香港住民。


  中環,半山區,閣麟街(Cochrane Street)。   


 上環,文武廟旁。圖右直望的是樓梯街(Ladder Street)。圖左為四環盂蘭公所,係文武廟的副堂。文武廟始建於1847年,位於荷李活道(Hollywood Road)上,主殿供奉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兩旁有副堂,一邊是「公學」,另一邊是「公所」。公所為區內居民主持公道、排難解紛的地方。1857年,西營盤、太平山、上環及中區四區在公所成立四環盂蘭公所,負責盂蘭節的籌備工作。


 北角,天后廟。廟內的主壇供奉天后(媽祖)。現存的天后廟於1868年重建而成,至於原來的廟宇至少可追溯至1747年。


  長洲,北帝廟。又名長洲玉虛宮,始建於1783年。


 由阿彬彌街(Albany Road)北望公家花園(Public Garden,兵頭花園)與維多利亞港。


 由快樂谷墳場,遠眺跑馬場(Happy Valley Race Course)與維多利亞港。


 跑馬地墳場(Happy Valley Cemetery),位於地馬場對面,是香港開埠早期成立的墳場之一。早年埋葬該處的都是英國人及日本人,又名紅毛墳場。


  由摩理臣山(Morrison's Hill),遠眺跑馬場。


  從黃泥涌村,遠眺跑馬場。


  位於跑馬場附近的黃泥涌村。

 

來源︰livejournal 網站
責任編輯︰汪水
【新三才編譯首發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